名人媒体评论员 每年的9月26日是“全面消除核武器国际日”。这不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人类共同承诺的回响。2025年是一个尤为关键的年份——既是核时代诞生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联合国裁军事务办公室与西部州法律基金会、世界未来理事会再次聚焦全球无核化进程,为民间社会打开对话与行动的窗口。

过去几十年来,政府间的核裁军谈判频频受阻,但民间社会从未沉默。从“2045视野”等青年倡议,到世界各地默默坚持的和平工作者,他们如同地下水脉般支持着和平的愿景,缓慢而坚定地滋养着一个无核世界的希望。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近日发出严厉警告:“自冷战以来,核武器使用的风险处于最高水平。”这不仅是官方的警报,更是一记良知的警钟。“质”的军备竞赛、人工智能的无序扩张,以及赤裸裸的核讹诈重现——这些已不再是理论忧虑,而是笼罩世界的现实阴影。

名人媒体基金会副主席塞西莉亚参加了在联合国大楼15楼的现场全球网络会议。

联合国宪章80周年
2025年国际日的民间社会合作与行动

联合国裁军事务办公室官员克里斯托弗·金坦率地表达了他对“全面消除核武器国际日”的看法:“我参加过很多这样的纪念日,时间一长,它们容易变得程式化。这一天迫切需要注入创意、承诺和能量,才能真正发挥唤起公众对核武器威胁关注的作用。”

7月8日举行的会议由丹妮尔·麦克劳克林主持,旨在为联合国大会高级别会议搭建桥梁——唤醒公众与政策制定者,并动员全球公民。与会者探讨了可实施的项目、叙事路径与创新想法,期望打破冷漠、冲击权力结构,将“无核世界”的理念不仅写入国际条约,更根植于人们的意识之中。

因此,在2025这个关键节点上——既纪念历史,也关乎未来——民间社会的角色必须被重新激活。这不仅仅是举办一个活动或发布一个口号,而是让普通人——教师、艺术家、工程师、母亲、青年——意识到,他们本身就是能够推动历史车轮的杠杆。

我们不能再将“无核世界”视作纸上空谈。这是一种基于生存逻辑的现实策略,也是一种源于人类尊严的道德命令。实现这一愿景,不能只靠外交谈判桌上的决议,更需要数以百万计的民间力量汇聚——在教室里播下和平的种子,在社区里举办反核展览,在社交媒体上打破沉默,在立法程序中发出理性坚定的声音。

“国际日”的意义不应止步于纪念,而应成为激发全球共鸣的催化剂。2025年应成为全球民间社会重新联结的新起点——我们需要跨越国界的协作、代际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以及让本地行动持续汇聚成国际合力的机制。

通往摆脱对核武器依赖的道路依然崎岖,但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白:这条道路已经不可逆转,而我们每一个人,既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