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在经过国内专家论证之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建议,将中文日定为每年4月20日。这一天正值中国传统节气“谷雨”,相传这一节气的确立恰好与“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成功有关。
自此,在每年的中文日前后,纽约联合国总部、各地办事处以及其他一些联合国机构都会推出相应的庆祝活动,这已然成为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天人合一”,以古喻今
为庆祝2023年联合国中文日,书法家崔学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书法展及讲座。
20日当天,联合国秘书处一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法家崔学路题为“古今书法、道法自然”的书法展,展品中包含了20件书史诸体经典临摹以及20件老子《道经》中的名句摘抄。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蓬勃活力、内涵文化精神的代表性艺术载体。崔学路在根据展品所做的讲座中强调,与西方符号性的文字不同,中国的汉字与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这一理念也在老子的道学范式中得以集中体现。
在讲解汉字与书法历经数千年演变的同时,崔学路着重阐释了老子创立的“人本宇宙和平观”。他尤其称道老子“不以兵强天下”的主张,认为这对于现代文明和人类的未来走向都有着提纲挈领般的指导意义。他还呼吁在社会交往与联合国的工作中去身体力行圣人的教诲,努力实现“世界和平、天下大同”的目标。
传统文化中的“兔”和“水”
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2023年中文日活动,图为《上善若水》书画展。
同样引人思考的是在一旁展出的《上善若水》书画展。2023年恰逢中国农历水兔年,十多位名家的作品生动展现了兔子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并强调了水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文化中,兔子具有敏、勤、智、和、仁、勇等美德;同时,老子《道德经》有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此,兔子和水一直被用来赞美无私奉献和宽厚、包容、谦卑等高尚品德。
来自科幻视角的感悟
中文及其蕴含的哲思不仅是尊重传统与延续经典的载体,还能够在当下的语境中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甚至启发对于未来的思辨,而科幻文学便是一大例证。在中文日当天举行的“科幻文学与可持续未来”交流会上,中国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受邀在线上分享了自己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独到见解。
不管是《流浪地球》还是《三体》,刘慈欣的作品很多时候体现出一种人类命运与共、和衷共济的传统思想。与此同时,他眼中的可持续发展又不局限于地球生态空间之内。他强调,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要想拥有真正的可持续的未来,就“必须走出地球这个摇篮”。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线上与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开交流,这是联合国中文日当天的首场活动。
然而,刘慈欣从科幻的视角提醒人们,不论要实现哪种可持续发展,人类当前的科学技术进步并不乐观。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掩盖了其它科技领域进步的缓慢,造成了科技全面飞速进步的假象。
他为此呼吁,国际社会需要更长远的发展规划,需要对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全力关注和投入;而这方面的很多事业可能只有大范围的国际合作才能完成,“联合国无疑能够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联大主席受中文启发
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及艺术家的陪同下,联大第77届会议主席克勒希参观中文日书法展。
而从联合国的角度来看,联大第77届会议主席克勒希也深受中文启发。他在为中文日活动发表开幕致辞时强调了对“和”字的理解:这个字由“禾”与“口”两个偏旁部首组成,让人看到一幅人们分享口粮的图景。
他认为,这既突出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重要性,也蕴含着有关富足与匮乏的道理,“这让国际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明白,为何必须要转变我们消费和生产的方式,也就是要用更少的资源,来做更多大事”。
克勒希坦言,联大第77届会议已经会程过半,当前联大的工作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一系列挑战必须要共同应对才能得以解决。他表示,“凭借着数千年来积累的经验,中国能够为世界提供最需要的产品——解决方案。”
他最后说:“我希望中国继续为了我们共同的追求贡献其智慧、资源和解决方案,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为了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和谐。”
在多边事务中发挥作用
多位联合国官员、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及一名艺术家参加2023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开幕仪式。
从联合国成立之初就被确定为正式语文以来,中文在联合国多边事务中的作用越发凸显。1973年,联大将中文列为工作语文;次年,安理会也将中文正式列为工作语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还有越来越多的联合国办公室和工作人员开始使用中文工作。
就在今年中文日到来之际,《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宣布,其官网中文版正式上线,这得益于秘书处与中国生态环境部的人员交流合作。目前,每年有超过800万人通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访问《公约》秘书处官网,中文版网站的上线将帮助全球十几亿中文母语用户实现更加便捷的访问。
《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Simon Stiell)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人人参与,尽其所能。网站中文版在《公约》秘书处和中文使用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助于气候多边进程变得更加透明、包容和有效。”
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也对网站中文版表示欢迎,并称这将“为全球中文母语者提供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重要的信息渠道和参与平台”。